译文
斜倚着角枕,掩住红窗,梦中我又到了江南,去了你的家中,她家中的香炉中袅袅升起沈水香燃出的烟。我仿佛看到你洗衣归来,回来时天色已晚,只在窗前沉思默想。淡淡的烟雾轻轻笼罩着你那翠绿的眉黛,月色茫茫。
注释
遐方怨:词牌名,唐教坊曲名。此调有两体。此词为单调三十二字,七句四平韵。
欹(qī)角枕:斜靠着枕头。角枕,角制或用角装饰的枕头。
博山:博山炉,香炉名。以盖上的造型似传说的海上博山而得名。又一说,像华山,因秦昭王与天神博于此,故名。
沈水香:即沈香,一种香料。
湔(jiān)裙:古俗元日至月底,士女酹酒洗衣于水
参考资料:完善
这首词的前二句为实出之笔,写其疏慵倦怠、相思无绪的情态。白日已经消匿,孤独寂寞的夜晚又来临了。词人斜倚角枕,百无聊赖,而红窗已掩,伊人难归。在这无尽的等待中,词人唯有寄情于梦境,希望能在梦中与心上人重逢。
“梦到江南”之后,全词便深入梦境的描绘,细致勾画出与伊人相见的场景。其中,“伊冢博山沈水香”一句,巧妙地以博山炉的袅袅青烟为喻,象征词人心中的愁思,而伊人却似那烟雾般飘渺难寻。接着,“湔裙归晚坐思量”一句,更是细腻地描绘出伊人洗衣晚归后,独自思量的情态,让人不禁猜想她心中所思所念,正是那远方的词人。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,不仅丰富了词作的层次,更使伊人的形象跃然纸上,情
甚矣,造物之才也!同一自高而下之水,而浙西三瀑三异,卒无复笔。
壬寅岁 ,余游天台石梁,四面崒者厜嶬,重者甗隒,皆环粱遮迣。梁长二丈,宽三尺许,若鳌脊跨山腰,其下嵌空。水来自华顶 ,平叠四层,至此会合,如万马结队,穿梁狂奔。凡水被石挠必怒,怒必叫号。以崩落千尺之势,为群磥砢所挡,自然拗怒郁勃,喧声雷震,人相对不闻言语。余坐石梁,恍若身骑瀑布上。走山脚仰观,则飞沫溅顶,目光炫乱,坐立俱不能牢,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。瀑上寺曰上方广,下寺曰下方广。以爱瀑故,遂两宿焉。
后十日,至雁宕之大龙湫。未到三里外,一匹练从天下,恰无声响。及前谛视,则二十丈以上是瀑,二十丈以下非瀑也,尽化为烟,为雾,为轻绡,为玉尘,为珠屑,为琉璃丝,为杨白花。既坠矣,又似上升;既疏矣,又似密织。风来摇之,飘散无着;日光照之,五色昳丽。或远立而濡其首,或逼视而衣无沾。其故由于落处太高,崖腹中洼,绝无凭藉,不得不随风作幻;又少所抵触,不能助威扬声,较石梁绝不相似。大抵石梁武,龙湫文;石梁喧,龙湫静;石梁急,龙湫缓;石梁冲荡无前,龙湫如往而复:此其所以异也。初观石梁时,以为瀑状不过尔尔,龙湫可以不到。及至此,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,不可以臆测也。
后半月,过青田之石门洞,疑造物虽巧,不能再作狡狯矣。乃其瀑在石洞中,如巨蚌张口,可吞数百人。受瀑处池宽亩余,深百丈,疑蚊龙欲起,激荡之声,如考钟鼓于瓮内。此又石梁、龙湫所无也。
昔人有言曰:“读《易》者如无《诗》,读《诗》者如无《书》,读《诗》《易》《书》者如无《礼记》《春秋》。”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