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缺遇盗
《吕氏春秋》〔先秦〕
牛缺居上地,大儒也。下之邯郸,之盗於耦沙之中。盗盗其橐中之载,则与之;盗其车马,则与之;盗其衣被,则与之。牛缺出而去,盗相谓曰:“此天下之显人也,今辱之如此,此必诉我於万乘之主。万乘之主必以国诛我,我必不生,不若相与追而杀之,以灭其迹。”於是相与趋之,行三十里,及而杀之。此以知故也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牛缺居住在上地,是个知识渊博的儒者。一日,他前往邯郸,途中经过渭水,遭遇了盗贼。盗贼要他口袋里装的财物,他给了他们;(盗贼)要他的车马,他给了他们;(盗贼)要他的衣服被子,他给了他们。牛缺步行离开后,盗贼们相互说道;“这是个天下杰出的人,现在这样侮辱他,他一定要向大国君主诉说我们的所作所为,大国君主必以全国之力来讨伐我们,我们一定不能活命。不如一起赶上他,把他杀死,灭掉踪迹。”于是就一起追赶他,追了三十里,追上他,把他杀死了。这是因为牛缺让盗贼知道了自己是贤人的缘故。
注释
上地:古地区名,在黄河上游。
之:到,往。
耦沙:地
简析
这则故事以牛缺的遭遇为引子,揭示了“以知故也”的深层含义:有时候,过度的智慧或名声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。牛缺的慷慨与宽容,本应是美德,却反而激发了盗贼的杀意,因为他被认为有足够的能力和动机报复。牛缺与燕人被害的悲剧警醒后人:对于杀人不眨眼的强盗,既不能讲“贤德”,也不能苦苦哀求,要么丢掉幻想,团结斗争,战而胜之;要么脚底抹油,溜之大吉,才是正确的选择。
郑人买履
《韩非子》〔先秦〕
郑人有且置履者,先自度其足,而置之其坐。至之市,而忘操之。已得履,乃曰:“吾忘持度。”反归取之。及反,市罢,遂不得履。人曰:“何不试之以足?”曰:“宁信度,无自信也。”
郢书燕说
《韩非子》〔先秦〕
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,夜书,火不明,因谓持烛者曰:“举烛”而误书“举烛”。举烛,非书意也。燕相国受书而说之,曰:“举烛者,尚明也;尚明也者,举贤而任之。”燕相白王,王大说,国以治。治则治矣,非书意也。
汾沮洳
诗经·国风·魏风〔先秦〕
彼汾沮洳,言采其莫。彼其之子,美无度。美无度,殊异乎公路。
彼汾一方,言采其桑。彼其之子,美如英。美如英,殊异乎公行。
彼汾一曲,言采其藚。彼其之子,美如玉。美如玉,殊异乎公族。